暗夜行者vs雪域魔王-魏振强散文集《村庄令》读书研讨会嘉宾发言摘登

  发布时间:2024-09-20 13:39:13   作者:玩站小弟   我要评论
fifa最新排名出炉潘军著名作家、导演、编剧):《村庄令》以回望的视角,呈现了当年的乡村生活。经过了时间的过滤和沉淀,作者对往日乡村生活的情怀在这本书中间有了很好的表现,这是值得肯定的。但是,村庄和散文都是沉重的题目,我 暗夜行者vs雪域魔王。

  潘军(著名作家、魏振文集导演、强散编剧):《村庄令》以回望的村庄暗夜行者vs雪域魔王视角,呈现了当年的令读乡村生活。经过了时间的书研过滤和沉淀,作者对往日乡村生活的嘉宾情怀在这本书中间有了很好的表现,这是摘登值得肯定的。但是魏振文集,村庄和散文都是强散沉重的题目,我们需要有更高的村庄认知和更好的表现,对我,令读对魏振强,书研都有很长的嘉宾路要走。

  《村庄令》这个名字很响亮,摘登既是魏振文集“小令”,也就意味着作者将有另一部“长调”的可能。总之,《村庄令》这本书对魏振强本人以及对安庆文学界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。

  胡竹峰(安徽省作协副主席):读魏振强这本书,每每情不自禁地感动,感动之后是伤怀。一滴露珠的晶莹,一抹晚霞的灿然,檐雨剔透如散玉碎珠,一阵风吹过吹起稻谷,麦田菜畦,两只站在树梢的黄鹂,一行飞上天空的白鹭,真让人惦记让人怀想。

  《村庄令》通篇清淡简洁,鲁迅说废名冲淡为衣,稚拙为本,魏振强文笔冲淡与先贤呼应,不取废名的奇崛,只作朴素的白话,情深在焉。而情深处,也只是轻轻点染,举重若轻如井口的水黾,轻灵,跳跃,虽一笔笔落实,却有飘逸气,凌波微步大抵如是吧。

  洪爱敏(安徽省政协常委、暗夜行者vs雪域魔王安庆市政协原副主席、安庆市科协主席):用了连续几个小时,几乎是手不释卷、一气呵成地读完《村庄令》,四十多年前作者的外婆和她的大司村乡亲们温情而悲悼的故事,令我感慨良多,作者真诚又诙谐的表达,读来忍俊不禁,经历了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,感谢!

  《村庄令》作为一部成功的非虚构文学作品,更多给予我的,是透过文本表象之后的关于时代背景、历史文化、政治制度乃至人情人性等的一些思考,回望过去,审视当下,慎重把握,尤其是关于乡村振兴、关于文化传承的内涵要义。

  江飞(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、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、安庆师范大学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中心主任、教授):魏振强散文集《村庄令》以朴实本色的语言,完成为了对“乡村人物志”的历史和命运的书写,其特点有三:

  一是在宏大叙事之外,通过微观的家庭叙事、亲情叙事,为我们重建了一个苦痛而又温情的民间世界,有辛酸、有屈辱、有苦难,更有情、有爱、有尊严。

  二是以历史为背景,凸显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。无论是含辛茹苦的外婆,还是一个个平凡而卑微的村人,他们都表现出真挚的民间伦理与深情厚谊,给作者以心灵安慰。

  三是总体来看这像是一部小说式的散文或散文式的小说,作者在人物塑造、叙事节奏和体例编排上颇具匠心。从始至终贯穿着死去的外公和舅舅,宗轩和外婆的一辈子,最后两篇《缺口》《外婆,安好》尤为动人,将叙述和情感推向高潮。

  舒兴庆(作家、语文教师):传统散文到归有光时,开始有意识地书写“匹夫匹妇”的“至情”。归有光笔下的妻子、母亲、婢女,魏振强《村庄令》里所回忆的外婆、小姨娘、有林,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,都有着最为质朴的深情。这些人、这些感情,在更早的文人传统中既不会写进历史,也不会真正进入诗文。但是,归有光说,“圣人者,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”,魏振强说,“几十年的人和事抵达身边,我听到自己激动的心跳,看到自己的泪水滴在键盘上……”或许,就在“写”的那一刻,振强兄便是“尽情”的“圣人”。

  既然是“至情”,那么还谈什么技巧呢,就直接地写吧。魏振强自称“我是个没有写作才华的人,只有老老实实地写”,很多专家也都提到他的文章似乎不像文学,这又让我想起王世贞称赞归有光的话:“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,超然当名家矣。”《村庄令》正是“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”的,而且,这或许不仅仅是一种“写”的方式,而更是对生活、对人生的谦卑和诚实的态度。

  余怒(著名诗人):魏振强的散文有三个艺术特色。

  1、去文学化,质朴自然。他承继了从周作人、沈从文到阿城、张中行的冲淡平和的这一脉传统,家长里短,茶米油盐,皆成文章。若相比较,他更似张中行——一个老报人,几十年人世所见,一点一滴,娓娓道来。魏振强回忆童年,通篇都是大白话,描写的都是日常事件,不加任何文学修饰,达到了很好的去文学化的效果,从而使“所言”成为了他独有的“所言”。

  2、情感克制和语言节制。魏文运笔如行云流水,但一如苏轼所言“常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所不可不止”,且行文之妙都体现在那些“当止处”。

  3、呈现个体处境。魏文的视角总是出自个体的角度,没有宏大叙事;他悲天悯人的对象也是身边那些卑微的小人物,没有救世主一般的高蹈的姿态。

  金松林(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、安庆市评协副主席、教授):《村庄令》是我们期待已久的惊喜之作。作者在该书中报告的“故事”,大多发生在1960—1980年代,时隔数十年之后,作者之所以要掀开那段尘封的历史记忆,不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怀乡之情,更是向自己故去的亲人,向那座熟悉的村庄致敬。由于他通篇都采用了非虚构的办法,且以“真情”和“真诚”为原则展开写作,从而使得他的每篇文字都充满力度,感人至深,特别是有些语言看似波澜不惊,实则暗流涌动。我想精美的散文,大抵如此。

  陈宗俊(安庆市评协副主席、安庆师范大学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中心副主任、教授):《村庄令》表现了个人写作经验与中国文章传统的统一。

  第一,见情。真情是这部散文集的最大特点,也是它出版后好评如潮的根本原因。以情动人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,“诗缘情”,散文亦然。

  第二,见史。《村庄令》既是一部个人的成长史与心灵史,也是一部特殊年代的国家史与民族史,它们交融共生,让作品走向一种历史的厚重。

  第三,见物。中国文章强调言之有物,有物才能致远。《村庄令》中人物、事物、风物等内容疏密相间,生机盎然。

  第四,见体。《村庄令》有着自己的文体意识,叙事与抒情是其主要特点,但与当下的“非虚构散文”有着本质的区别。

  见情、见史、见物、见体互相缠绕,让《村庄令》成为一部开卷有益之作。

  王永兵(中国小说学会理事、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):魏振强先生的散文集《村庄令》融历史与现实、叙事与抒情、理性与激情为一体,它厚实、沉重,记录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成长历程,它是一部村庄史更是一部成长史。其主要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  一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忠实书写与反映,在凸显历史真实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,保管一个有良知的当代知识分子的清醒与理性;

  二是对美好善良人性的发掘与呈现,在叙写亲情、乡情的同时,又不回避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艰难;

  三是叙事客观忠实,描写生动细腻,风格淡雅质朴,不夸饰、不虚掩,娓娓道来令人如沐春风。

  四是语言通俗跳脱,自然风、家乡味和文人气三者合一,实现了书面语与方言的有机融合,具有浓郁之处性和民俗性。汪军(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、安庆市作协副主席):《村庄令》严格意义上不能叫散文集,准确地说是非虚构写作,记录乡村文明消逝的图景。2019年首届“磅礴·镜相”非虚构写作大赛,余同友《村里有座庙——1990年安徽东至“1·24海难”民间记忆的打捞》获此次大赛唯一一名特等奖。魏振强与余同友是好友,从皖江地域文学视角,《村庄令》可以视作《村里有座庙》的延续,旨在挖掘、打捞皖江乡村记忆。

  在自然村落快速消失的今天,曾经熟悉的乡村生活、乡村人物也在消逝,它不是某种碎片式的非遗,而是一种文明系统,原生态非虚构记录,比保管几幢残垣断壁更有意义。从陈仓的《月光不是光》(看过一部纪录片,从陈仓和他父亲的口音,似乎是陕南安庆移民的后裔,他们顽固地保管了在本土已经稀释的赣语怀岳片土语),到魏振强的《村庄令》,悲悯视角下正在消失的自然村落,在坍塌中散发着往日的温暖。

  汪姜峰(安徽中信智力办事机构董事长、安庆市造价协会副会长):读完魏振强老师的这本散文集,给我的感觉有三:真实纯朴、身临其境、感人至深!

  真实于作者把村庄的人与事、苦与乐、生与死写得掷地有声、抓铁有痕。纯朴于作者安静简练、娓娓道来的每一个人物、每一个场景、每一处细节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!

  基于我们都有乡村的基因,来自农村、成长在农村,文中的许多故事让我们身临其境、感同身受。

  这本书中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很多,外婆的坚强、勤劳、善良、无私、无畏,菊英的热情、聪慧,小铁头的忠诚、勇敢……读的过程中时有如鲠在喉、时有热泪盈眶、时有捧腹大笑、时有发人深思!!

  《村庄令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,当今社会的进步、物质的改善与文中形成鲜明对比,散文集对研究乡村文明与风土人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。

  章宪法(著名学者、枞阳县文联主席):把魏振强先生的《村庄令》看作是一部乡土散文集,当然是不错的。亟亟现代化的当代社会,乡村是最为迟缓甚至是晚熟的一块,《村庄令》的书写,大多在这一背景下展开。作者对乡土人和事的表达,完全是中国画似的散点透视,灵动的文字恪守着传统。这种处理方式,灵活地拉近或推远描摹的对象,形成画面感的特写或留白。但《村庄令》最深刻之处,是写出了时代中的“飘移感”,深层次地表达《村庄令》是一片充满悲悼的乡村叙事场,一个个场景设置在乡村一隅,文字单纯,和粹,率真,人物描写传神,与中国古典文学文法颇相契合。笔法承接中国古文家的书写传统——小人物,见大情怀。

  李国春(文化学者):《村庄令》叙述的是过往的乡村记忆,其中涵泳了草木人生的文化意义。

  书中一个个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虽然尝尽酸甜苦辣,但负重而旷达,每一篇叙写都有沉郁的美学价值。

  卑微的人生不乏善良与坚忍,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优秀品德。四千年农夫生活无非草木人间,《村庄令》所呈现的文化意义正在于此。

  章阳(桐城市作协副主席):不敢对《村庄令》妄加评论,但有四点真切感受。

  一是真。正如韩少功先生保举说,《村庄令》是一卷风物志,每个人、每处物象都真切存在。魏老师在《跋文》中写道:“我一再报告自己:不虚构,不夸张,不矫情……”内容真实,待人真诚。

  二是情。作者是离开大司村三十年后回望大司村时,在灯下记录一段段回忆,不是用情至深,怎么可能记得那些点点滴滴!他对大司村的感情,源于他对外婆、小铁头、菊英、家龙许多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草一木的深情。用情写作,无须技巧。

  三是趣。生活中的魏老师爱好幽默,与他一块儿聊天总是很开心。文字中,他也是潇潇洒洒,诙谐风趣。

  四是净。语言干净,不染纤尘。尽管是白话叙述,白描的手法,就像一杯纯净水,似乎加上任何一句话一个字都显多余,有桐城派“清真雅洁”之风。

  方乾(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):与其说《村庄令》是乡村人物风物志,不如说是作者的心灵成长史。作者以回望的视角,深情地叙说了50年来留在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。以外婆为中心的一干乡村人物的日常行止描述,通过作者的回忆放大了一些人性美好,也过滤了一些人性的丑陋,留下了那些感人至深的生活细节,突显出人情的至善至美。取舍中彰显了作者的价值取向,沉淀出苦难生活中的人性美,所以说可以看成作者的心灵成长史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《村庄令》的语言特色。熟悉作者的老伴侣,惊奇地发现魏振强似乎有两套语言表达系统,日常书面语中的放荡不羁、玩世不恭,与书面表达中的斯文恭良、纯真干净反差很大,字里行间常见赤子之心,这也是这本书妇孺皆爱好诵读的原因之一。这也让我重新认知了一个“敬畏文字”的魏老师。

  赵晓阳(安庆石化医院院长助理):《村庄令》的读后感很多,都和这本书一样朴实、真实。

  欲读还休之感兴。夜读村庄令,读完开篇《夕阳下山岗》,没有流淌下的泪却已润湿了眼眶,那夜此书只读到此,我感觉碰到了一道原汁原味的美食,生怕盘子见底,再难遇到。流泪,是我感觉到了魏老师对大司村、外婆的不舍和感恩。

  刀刻斧劈式感痕。作者用大约15万的文字,魄力雄强、气势浑穆,笔法跳跃,立起大司村的群塑,善良的外婆、坚忍的姨娘、纯朴的儿时玩伴等等,角度各异、千姿百态、栩栩如生,质朴中能见到人间真烟火,嘘叹世态炎凉。

  同频共振般感怀。白描的叙述让历经沧桑的大司村,在与不在的人物、变与不变的山水,通过文字静静地流淌,慢慢鲜活起来,在我们眼前一帧帧闪过。读懂《村庄令》的人们,从前、现在到将来,他们的乡愁何尝不是和魏老师一样悠长。

相关文章

最新评论